台灣ㄟ土  台灣ㄟ水  台灣ㄟ風

草根行來  滿身係汗  甘酸苦鹹

土會沃  水會甘   風有透

     那       政府目內無

阮嘸通   惦惦袂出聲

言─草根吶喊 :爭一口飯吃,要一份尊嚴

  阮,透早五點落穡,肩頭扛著厚實的鋤頭和未知的收成,默默的彎腰流汗,無言的播種耕作,心中只求個好年冬; 

        阮,打赤著肋搏,在危空中的鷹架上,默默的忍受酷熱,無言的打造不屬於自己的家園,心中只求個妻小安飽;

        阮,戶籍地址是公園是車站、是地下道、是街頭長椅上,沒有過去,也沒有未來,無言的嚮往,只是一個門牌;

        阮,佝僂的身影隱沒在腥穢的垃圾中,載著比人高的回收物,騎著生滿鐵鏽的腳踏車,無言的一拐一拐行遠;

        阮,是叫日頭起床的人,頭戴台灣的天,腳踏寶島的地,但聲音卻總是隱默在灰暗的烏雲後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台灣這座金字塔的基石,一磚一瓦,皆來自於一群默默打拼的草根人物,捲起袖子,咬緊牙關所奠基而成。然而,他們卻不知道,曾經終年累月打造的基石,已經淪落為社會的底層,大聲急切的吶喊,傳到金字塔頂端竟成了,沉默……。

 一個台灣,兩個世界

        13歲起,我揹著一台相機,行走過每條庄腳田野的泥濘路、街道小巷的石子路,和每個窮鄉僻壤的陰暗角落。從觀景窗望出去,對焦著含淚收割的老農、生計不穩的流動攤販、手足胼胝的勞工、犧牲小我的台灣媳婦、佝僂身影的拾荒者、漸失傳的鄉土技藝、為台灣打拼的草根人民……。他們一生的故事,已寫在無言的影像中。觀賞時,請別忘了張開您的耳朵聆聽,用心和靈魂體會,若您是攝影機背後的那雙眼,您會看見什麼?

 一生,只求一張照片  

        五年的光陰,獨力支出多年所得,至今已拍攝26多張,一萬 一千多組系列的影像,秉持著「紀錄為台灣默默打拼的草根英雄,無論拍攝一百萬張,一千萬張,只要有一張能感動台灣島上的人民們,儘管竭盡所能,仍深深以草根子女為耀。」期許能紀錄半世紀的草根台灣,直到雙手無法按下快門為止。

教育,是尊嚴的起點

         「你再不讀書,以後就會跟他們一樣!」時而聽見有父母親指著勞苦大眾們,對孩子說這令人傷痛的言語,以致於許多人從小被培養成「菁英心態」。當我們指責著草莓世代沒有抗壓性、沒有感恩心同時,為何不讓他們了解:腳下所踏的這片土地,是草根人民披荊斬棘而來;今日所喝的每一口水,是草根人民手上的厚繭所挖掘而來;我們口中的每粒米飯,更是草根百粒汗水所換來。

政府,是草根的寄託

        歷史的轉捩點,常取決於一個人、一句話、一個思維,甚至1945年硫磺島戰役的一幀照片,能改寫第二次大戰史。 

        當執政者權位愈來愈高,似乎離人民卻愈來愈遠,我所記錄的每一幅影像,雖是渺不起眼的升斗小民和販夫走卒,卻是最真實的台灣本土文化和精神象徵。請執政者在廉潔和貪婪中,記得那佈滿風霜的臉龐;在富者和貧者中,記得那徬徨無助的眼神。當執政者在辦公桌上大筆一揮同時,每一個轉念都會改變草根人物的未來,改變台灣的未來。

        儘管最後,他們仍舊被忽視、被冷落,但,我依舊會掌鏡草根人物走過的足跡。 

        因為,歷史,終會記上一筆。

 草根子女   沈芯菱   永誌不忘 

 2008/05/ 01於雲林

八八水災──向天,爭一條命!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「Typhoon Morakot dumped heavy rain on Taiwan early Saturday …」當CNN一再以頭條反覆報導莫拉克颱風時,心中已忐忑著不安。不幸, 八月八日 ,應屬於大家團聚的好日子,竟浩劫來襲、洪澇肆虐,多少偏遠村落慘遭滅村。幕幕悲痛的滿目瘡痍,一再讓人鼻酸眼紅,從台十六線,這條我曾往返千百回的道路,到南投信義山間、阿里山達邦與特富野、嘉義東石沿海、高雄甲仙村庄、屏東原鄉等聚落……每寸土地如此熟悉,這不都是我常造訪過的村落、熟識的臉譜嗎?現今竟駭然陌生,驚惶百姓跪求蒼天留情、座座家園沒入淒涼黃土,富麗國境怎能瞬間成了人間煉獄?

        眼見一分一秒流失的土地、災民崩潰的淚水,內心深深糾結與悲愾。一夜之間,田園被沖走了,下一口飯在哪裡?家被掩埋了,明日還能往哪裡去?人命被奪走了,又能向誰討回公道?為何草根人民已謀生困難,居然還要向天爭一條命?不禁問起,究竟是天災?亦或是人禍?嘸通一條性命,無值過一粒土豆。

        原要發起愛心接力,承租民間的直升機到災區救援,一棒接一棒,讓愛心人士共襄善舉,難料向親友籌借足款項後,卻因政府航空限制,無法飛行災區,故改捐助 300餘件新衣服和參與志工服務。但每想起鏡頭內的阿公、阿嬤是否安在時,即難以食嚥與入眠,對自己微薄的力量,十分感到慚愧與內疚,只乞求天公伯啊!放互阮ㄟ艱苦人,一條活路行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深知救災艱鉅,但重建卻是條更漫長的道路,正考驗朝野的魄力與智慧,也需要各界的竭力援助。因為善良不能只沸騰在一時的捐獻上,而是要長遠永續的關注。從災區安置整建、人心撫慰,到學童教育、災民就業等扶助,這條路,你我都不會缺席,不離不棄,更是對人民的尊嚴、對台灣土地的承諾。唯有全民的愛,才是蛻變新生之希望所在。

沈芯菱 2009/08 祈願於雲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