雙溪之卷帶您看河去

十三層舊事

雙溪流域位於東北角之隅,為北部河中長度最短的一條河流。主要支流有平林溪、牡丹溪、丁子蘭溪、枋腳溪與遠望坑溪。溪流全長約26.8公尺,河域面積約 132.5平方公里。

山,在此等候;雲霧,姍姍來遲,拂曉中的牡丹及雙溪,只緣身在此山中;隱在深處的渾沌正揮灑著大地的潑墨。

雙溪沿途有斷壁懸崖,丘陵溪谷地形、層巒疊翠、雲霧梟繞。春、夏溪中可見魚、蝦、蟹恣意悠游;初秋時節,溪畔開滿清香的野薑花,以及滿山遍野的五節芒植群。

雙溪發源於台北縣雙溪鄉長源村中坑,一路匯集落在或湧出地表的水,沿著加裡山脈漥溝斜坡向下流動,逐漸形成一條流動水體,終年水量豐沛、流水湍急,發源地高度雖僅海拔676公尺,但坡度陡峻,流水下切力量極大,區內山澗密布、行水飛瀑、美景天成不可勝數。上源柑腳溪發源地盤山坑,早期公路未開,雙溪居民必須由此翻山越嶺到平溪,以山高路險、行旅困難而聞名。目前該山路已築為產業道路。

雄鎮蠻煙碣

自長源村內盤坑以下到柑腳,沿途低海拔闊葉林原始茂密,筆筒樹處處叢生、人煙稀少,僅幾戶人家,過著遺世獨立與世無爭的生活。「長源村」以其境內平林溪流終年源源不斷而得名。「柑腳」是長源村居民主要住地,舊名「喦腳」,意即懸崖。據文獻記載,柑腳三面環溪,河懸崖陡起,嶙峋翠障相連,居高臨下,天然形勢有如城寨。道光30年(西元1850年),漳、泉族群曾在此械鬥,漳州人因佔地勢之利而擊敗泉州人。

過和平橋後,柑腳溪匯入平林溪,行約1公里到外柑腳,折向西南流經上林、平林一路東流,約前行7.5公里即到雙溪村,與另一條支流牡丹溪有緣千里來相匯。一般來說,雙溪以上屬上游水域,水深湍急形成多處深潭,河底則多為大型卵、礫石;過和平橋後河床漸展,形成平林台地,溪水呈淺流型態,河流底質以中小型卵、礫石為主。此段的地質構造十分複雜。平林溪流域屬瑞芳群山脈,中新世中期所形成的地質,其下的石底層是台灣最重要的含煤地層。唯本區之石底層接近煤盆邊緣,經濟價值不高。而牡丹溪流域與九份、金瓜石同屬野柳群的木山層,為中新世早期所形成的地層,因年代古老,碳質含量高,且含硫質較金山煤田低,煤質冠於全台。平林村的木山層煤系中,夾雜著玄武岩及酸性岩脈,汞礦呈細微網狀分佈,是台灣唯一的汞礦山。礦脈中尚夾有黃銅礦、錳礦等礦物。

琤琤淙淙的平林溪,穿過夾岸綠蔭。

牡丹溪發源三貂嶺武丹坑,流經牡丹與宜蘭線鐵路相交,成為結伴同行的好朋友。牡丹溪谷為清代越三貂嶺南下宜蘭之重要通道。三貂嶺高聳雲霄,與貢寮、草嶺遙遙相對,為雙溪鄉之兩大屏障,山巔野花遍地、鳥語花香。在此遠眺雙溪、瑞芳、侯硐、基隆外海,景色一覽無遺,盡收眼底。此處同是欣賞日出日落與雲海美景的好地方,為雙溪8景之一。牡丹溪源頭原有一座自來水抽水站,供應金瓜石地區居民飲用水,現已廢棄。行經三貂村附近,高深溪谷中有岩石暴露特殊景觀,因而將此處命名為「石壁坑」。

枋腳溪狹窄的河道受到了阻礙,卻意外地形成另一個清涼自在的好天好地。

石壁坑近礦區分佈地帶,早年此居民多從事採煤與採金業,隨著礦產淘盡,人口逐漸外流。

雙溪地區產金早為國人所知,清康熙23年(西元1684年),諸羅知縣季麟光臺灣雜誌記載:「金山在雞籠山,三朝(即三貂)溪後山,土產金,有大如拳者,有長如尺者,有圓如石子者,蕃人拾金,在手則雷鳴於上,棄之則止,小者亦間有取出,山下水中,砂金碎如屑.....。」

道出雙溪地區金礦產地在牡丹坑附近。與金瓜石、九份同屬安山岩地質的接觸地帶,和瑞芳、金瓜石同稱基隆3金山。由於蘊藏豐富礦產,湧入大批人潮來此採煤、挖金,把整座山坡,開闢成13個階面,每一個階梯上均有不同的使同方式,有蓋成宿舍、有的做為洗礦場、有的做為堆機具的地方.....應有盡有。遠遠望去,整個山坡彷若13層階梯,所以取名為「13層」,當年繁華熱鬧景象足以媲美九份。

「流水自成響,林壑坐生涼」牡丹溪上游,大小湍流在此登場。

13層歷經人們貪婪的開採,主礦脈很快地挖空。隨著礦藏的掏盡,居住於13層的過客紛紛求去,徒留現今10多戶居民,在牡丹溪潺潺流水聲與廢棄礦坑的伴隨下,守著13層、守著溪。

平林與牡丹兩溪在雙溪合而為一,成為雙溪川,開始中游的旅程。曲折東南行約2公里到公館與支流丁子蘭溪交匯,乃折而呈一大灣,約1.5公里,又折而向東行約4公里到貢寮,有枋腳溪、遠望坑溪來相匯。

從雙溪鄉以下到貢寮鄉自來水廠附近鐵路橋間的中游河段,四處可見人們沿著山坡地開墾、耕種,形成一階階梯田景緻,所盛產之「山藥」為雙溪特產。想要欣賞雙溪中游的美,可走102縣道或宜蘭線鐵路,與雙溪同行,一路欣賞水流琤琮、蝦蟹成群,以及邊成簇蔥碧的蕨類,構成一幅「林深泉冽春花豔」的風情畫。此外,丁子蘭溪畔羅列一排排丁子蘭,也都是尋幽訪勝的好地方。

13層歷經人們貪婪的開採,主礦脈很快地挖空。隨著礦藏的掏盡,居住於13層的過客紛紛求去,徒留現今10多戶居民,在牡丹溪潺潺流水聲與廢棄礦坑的伴隨下,守著13層、守著溪。

平林與牡丹兩溪在雙溪合而為一,成為雙溪川,開始中游的旅程。曲折東南行約2公里到公館與支流丁子蘭溪交匯,乃折而呈一大灣,約1.5公里,又折而向東行約4公里到貢寮,有枋腳溪、遠望坑溪來相匯。

從雙溪鄉以下到貢寮鄉自來水廠附近鐵路橋間的中游河段,四處可見人們沿著山坡地開墾、耕種,形成一階階梯田景緻,所盛產之「山藥」為雙溪特產。想要欣賞雙溪中游的美,可走102縣道或宜蘭線鐵路,與雙溪同行,一路欣賞水流琤琮、蝦蟹成群,以及邊成簇蔥碧的蕨類,構成一幅「林深泉冽春花豔」的風情畫。此外,丁子蘭溪畔羅列一排排丁子蘭,也都是尋幽訪勝的好地方。

婦女在雙溪河畔搗衣

山光水色


三貂嶺和草嶺之間的雙溪,因境內有「平林」與「牡丹」兩大溪流而得名,四季溫和,得天獨厚,擁有人人稱羨的山光水色,民俗專家林衡道先生特以「山中的威尼斯」來讚譽此地。

早年溪流魚量豐富,曾是凱達格蘭族的漁獵場域;清朝時,則是淡蘭古道的重要關口。彼時雙溪水域還有舟楫之便,大宗貨物與客船全部順雙溪運到出海口舊社,換乘帆船轉運各地,回程再載運日用品回雙溪。根據記載,當時的航路,最遠達今日上林村的曲尺溪潭。雙溪鄉蒙受水路與陸路優勢,商家林立,往來台北、宜蘭旅客都在此打尖住宿,翌日再結伴趕路。運煤、捕魚、來此靠岸的船隻,來來往往,熱鬧喧騰!

如今這傍溪而築的小鎮,隨著宜蘭線鐵路的開通,以及煤礦業在河中洗煤,造成河道淤積,雙溪水運宣告終結。昔日水上行舟的盛況,都成過往雲煙,只待後人憑空想像。隨著人潮的逐漸褪去,只留下櫛比麟次沿溪而建的房屋、石材柱樑建築的老街、打鐵老店、三忠廟以及廟埕附近的市集小販,伴著屋前潺潺的溪水,無止盡地向東流逝的身影。

三忠廟亦稱三公廟,為雙溪鄉民信仰中心,座落於長安街與東榮街口,是台灣唯一奉祀南宋末葉3位忠臣,文天祥、陸秀夫、張世傑神像的廟宇。

 

跨越雙溪急馳中的北迴線火車,轟隆轟隆的聲響,劃破了溪畔寧靜的早晨。

清乾隆46年(西元1781年),福建省長泰縣江都鄉人連元喬率眾渡海來台,當時帶來文天祥神像一尊,翻山越嶺來到雙溪。當時的雙溪一片荒蠻,無人開墾,見其山清水秀,乃決定定居於此。眾人乃胼手胝足,開疆墾土。

當時自大陸來台的民眾,多為不願受滿清統治之漢人,反清復明之漢民族精神猶熾,惟離鄉背井心靈難免空虛寂寞,莫不將精神寄託於神明,以求平安,因此膜拜文天祥神像者日益增多。

雙溪自貢寮以下進入平原,河谷廣闊,儼然如大河,繞下雙溪,東南行折而北,作一長達3.5公里之大灣,到達新社。其中在大屯頭店處有遠望坑溪匯入,著名的草嶺古道即沿著此溪而行的。新社至海口取東向南,行約2.5公里處至福隆與隆隆溪合流後入海。

龍門濱水遊憩區,便是利用雙溪河口寬平的水域規劃完成的。龍門濱水遊憩區,便是利用雙溪河口寬平的水域規劃完成的。

 

雙溪下游,放眼望去盡是綠油油的稻田,間有些許檳榔、茶、文旦......等農作物點綴其間,白鷺鷥盤旋天際,交織成一幅寧靜祥和的田園景觀。續往下行,流經龍門於福隆出海。雙溪自上游夾帶下來的砂,在出海口沉澱、堆積,形成一處天然砂嘴。再加上東北季風以及沿岸流的影響,海泧將泥砂堆向內陸,並擴展到鹽寮一帶,迫使雙溪下游出海河道改向彎繞出海,是砂灘被河分隔,形成今天雙溪出海口-福隆,「內河外海」之特殊景觀。目前觀光局將其規劃為馳名全省的福隆海水浴場,整個砂灘砂質細緻,弧形曲線優美,呈金黃色,在碧海藍天的襯托下,燦爛耀眼,可稱得上是台的黃金海岸,為東北角一處夏日戲水、休閒的好去處。

雙溪出海口因泥沙淤積,形成「內河外海」的特殊景觀,福隆海水浴場更是東北角最佳休閒之處。

此外,由河口向北延伸到鹽寮,是台灣北部最大、最寬且最長的沙灘,可觀賞到極為難得的砂丘生態,像是馬鞍藤、剪刀股、林投、海檬果等等。在海水浴場享受陽光、沙灘之餘,還可到鄰近的親水公園嬉戲、散步;以及到龍門飛行世界,搭乘輕型動力滑翔機,完成翱翔天際的夢想。向晚時分,夕陽餘暉染紅大地,不妨在露營區選個好立置,捲起袖子搭帳棚,炊煮晚餐,躺在地上聆聽浪濤聲。數著天上繁星入眠,是人生一大樂事。

雙溪潺潺的水,流過高山、河谷、雙溪、貢寮,滋潤田園亦供應沿岸人們所需的珍貴水源;溪邊陣陣薑花清香撲鼻;遠處山巒疊翠;這兒真是一處現代人心中所嚮往之樂園。


回河川檔案

傅金福/漢光文化攝影總監

節約用水季刊15

1999/11/09